中新网沈阳12月7日电 (李晛)中国科学院7日发布《林火碳排放研究蓝皮书(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
12月7日,《林火碳排放研究蓝皮书(2023)》在沈阳发布。李晛摄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常见的干扰过程,显著影响森林的组成、结构和演替特征,从而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蓝皮书》指出,2001年至2022年间,全球年均森林过火面积为4695万公顷,是同期年均人工林增长面积的11倍。在此期间,全球林火共排放339亿吨二氧化碳,可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4.35 ppm(百万分之一),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碳排放源。全球林火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北半球高纬度针叶林区的林火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加趋势。
《蓝皮书》显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极端林火事件频发是造成近年来全球林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蓝皮书》对全球典型极端林火事件进行了梳理,以2023年加拿大极端林火事件为例,本次林火直接排放二氧化碳超过15亿吨,高于加拿大过去22年林火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和(13.74亿吨),严重削弱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此外,2023年5月至8月,加拿大林火累计排放1002万吨PM2.5,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波及本国全境,还通过大气环流作用,对北半球广大地区的空气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中国森林面积占全球5.4%,但林火碳排放量仅占全球林火碳排放总量的0.65%,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1年至2022年间,中国林火碳排放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10亿吨。
《蓝皮书》建议:建立包括自然过程的全口径碳核算体系。鉴于林火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碳排放源,建议将其纳入全球碳核算体系,建立全面科学的碳排放监测与计量系统,将林火碳排放的风险防控纳入碳汇林市场的碳交易体系。同时,建议加强极端林火防范与管理,深化林火碳排放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蓝皮书》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编撰。(完)
中新网山东莱阳12月7日电 (记者 王娇妮)初冬时节,在山东省莱阳市照旺庄镇,一棵棵穿越了百年时光的古梨树,尽情享受着阳光和雨露,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为莱阳梨古树。王海涛 摄
照旺庄镇是莱阳梨的核心产区,仅树龄400年以上的梨树就有15737棵。其中一棵树龄430多年的“梨树王”,是世界珍稀古梨树之一。
莱阳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称,为更好地保护百年古梨树,当地编制了《莱阳梨老园改造技术指导意见》和《莱阳梨栽培管理技术》,制定了“抢救管护、更新复壮、合理负载、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改良品种、提高品质”的改造提升方案,不断加大莱阳茌梨古树管理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已完成老劣梨园改造1.25万亩(茌梨8600亩),对5万棵古梨树进行了更新复壮。
莱阳梨全名莱阳茌梨,享誉海内外,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曾被列为皇家贡品和国礼,是“中国四大名梨”“山东水果四杰”之一。
小小的一枚梨,一头连着果农的口袋,一头连着地方的发展。莱阳市近年启动了莱阳梨全产业链培育计划,促进育苗、种植、加工、物流、电商、文旅等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实施科技提质、品牌铸造、全链融合等工程,将莱阳梨产业发展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产业、乡村振兴莱阳样板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受益于技术专家的指导,梨的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今年莱阳梨的价格较往年每斤提高了近30%。”山东万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月浩称。
据悉,为实现莱阳梨在保留独有风味和营养价值的基础上扩产提质,该市与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深入合作,邀请专家从品种复壮、栽培管理、品质提升等方面,为莱阳梨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搭建莱阳梨创新平台,与相关单位共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莱阳)梨产业技术研究院、莱阳梨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联合研发莱阳梨品种选育新模式、栽培技术新模式。
目前,“中国梨乡”莱阳已拥有莱阳茌梨、秋月梨、黄金梨、丰水梨、新高梨、西洋梨等品种,种植面积7.1万亩,年产15.9万吨,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
作为莱阳知名度最高的标志性特产,2022年莱阳梨品牌价值达到11.32亿元。近期,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中,莱阳梨成功入选。(完)